关于如何培养自信,有很多的书都有介绍各种理论。但自信是怎样炼成的,用案例最有说服力,这里有几个小案例供大家分享。
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展示1984年,现中国科技部部长、当时还是同济大学力学系研究生的万钢,登上了前往德国的飞机。在德国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劳斯塔尔大学的外办,了解学习计划的安排。当时,外办的老师提出,作为外国留学生,首先必须参加PNDS考试(德语入学考试)。考试半年举行一次,他必须等到秋季参加考试通过后才能开始他的博士学业。万钢当场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语这么好,为什么一定要考试?一定要等这么久才开始正式的学习?外办的老师表示怀疑,来该校就读的留学生不知道有多少,还从来没人敢说自己德语好到不需要考试的地步。但经过万钢用德语毫不妥协的“攻关”之后,外办老师最后只能表态:“如果你真觉得不需要考试,那去跟几个教授谈谈,看看是否可以免试。”后来,万钢就和外办指定的几个教授聊了整整一个小时,用德语回答各种问题,接受各种语言测试,最终让教授们心服口服――同意免试。万钢也因此成了克劳斯塔尔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PNDS考试而直接入学的外国留学生。他自己总结说:在该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于自信,不过分谦虚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展示。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一旦认定某件事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就算尽力而为,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为你戴上了心理的镣铐,拒绝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拒绝了奇迹的发生。而你相信自己在擅长和具有优势的方向上的努力,并坚持行动,虽然不一定能够迎来转机,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增加。潘杰客初到美国为什么会被看不起?北京华商会监事潘杰客的人生事业非常开放,他做过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当过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还创业当过老板,也做过职业经理人。但是他初到美国时,却被身边的同学所看不起。潘杰客刚去美国时,住在美国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赖父母。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再习以为常不过了。但是,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补习外语时,却发现周围的同学都看不起他,并且孤立他。“我特别骄傲地跟人说我父亲是康奈尔大学毕业的,英文特别好,我还说我父亲教我英文。结果这些同学对我不屑一顾,说我们也英语不行,可我们一样能打工,然后到夜校读书,你竟然还有优越感?你都是靠别人啊!”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变自己:“我在家里住了三个月就搬出来,住在纽约的地下室,因为地下室便宜,并且还在快餐店送外卖养活自己。我觉得,如果我再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帮助,是一种耻辱,因为美国的文化是18岁就开始靠自己,我那时30岁了,所以我必须靠自己。”这样来看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们淡化家庭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个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权益,并引导孩子养成这样的价值观。自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强调自主,不成为他人的附属物。独立也不意味着排他性或者封闭性,不去学习和借鉴成功者,只是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克服消极浮躁的心态前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曾回忆道,1973年,他被派到广西南宁第四中学当数学老师。他高中都没有毕业,但他必须去给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学生上课。有人这样问他:“你在讲台上如何能够自信?”汤敏的回答是:克制情绪,保持乐观,然后自学。他经常是“上周自己刚自学完,这周就要给学生上课”。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广西考区对考生的年龄限制是25岁,汤敏已经24岁了。他很想参加高考,可有三个原因在向他说“NO”:第一,没有把握,除了数学自学过外,英语、物理、化学都没学过;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为他已经有份稳定的教师工作,普通师范大学毕业也不过当一个中学老师;第三,面子问题,和学生一起考试,“压力很大,如果考不过学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丢脸”。人要做成什么事,就不能有那么多的疑虑,人生难免有些尴尬,关键在于保持心态的良好和积极,汤敏这样认为。最后,他参加了考试,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最常见的心态问题有两种,一是眼高手低;二是有些自卑,不敢争取机会。年轻人在找工作之前,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专业、年龄、籍贯、学习、工作、兴趣、理想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恰当定位,这样心态的积极才有落点和杠杆。如何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坚定自己的自信,在对200多位成功人士调研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如下建议:●永远不要有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树立必胜的信念;●罗列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以及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学会宽容该宽容的人包括自己的过失,也欣赏别人以及自己的成就;●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学会乐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敢于放弃也是一种冒险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何欣曾提到过自己一次没有“敢于放弃”的经历。2001年,何欣从INTEL投资部加盟凯雷投资集团担任亚太投资部副总裁。年底,他接触一个韩国“下一代OLED”的有机显示屏项目。何欣看上了这个团队的技术能力和OLED的市场潜力,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早期项目,“我们开始看这个项目时,只有专利和图纸。”第一轮融资,凯雷投入500万美元。随后问题来了:“OLED技术的实现,需要周边配套技术。”技术发明人是个姓金的博士,而金博士团队只有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流程的设计,没有生产技术设备的制造能力。凯雷和其他VC第二轮于是又投入1500万美元,可问题又来了,原材料价格上升,公司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等等。凯雷再次联合众多VC进行了第三轮融资。第三次投资之后,问题还是不断。这时,金博士说:“我想辞职。”何欣了解到作为发起人的金博士还有另外一个公司,他的心已经不在这儿了。“在凯雷的带动下有三轮融资,最后项目融资总额接近1亿美元。但第四轮时,我决定不投了。我对团队很失望。”最后的损失当然很大。凯雷的亚太基金负责人祖文萃评价说:第一笔投资没有问题,经过8个月的调研,事先的风险都想过。错就错在第三笔投资不应该再追加,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团队的执行力不行。不能一错再错了,这时放弃也是值得去冒险的行为。我们有胆略去冒险,其实就意味着把冒险当作一门战略艺术。我归纳了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教训,希望能为年轻人作些参考:●首先要确立可以专注的核心目标。冒险不是无头苍蝇一般乱飞乱闯,或者飞蛾扑火一般莽撞,千万不要异想天开,没有企业能够什么都做得好。●评估风险。行动前要明确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有时不可不做最坏的估算,不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大收益却没有风险的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拒绝盟友,也切勿替别人去冒险,替别人冒险通常不是件吃力就能讨好的事。●制定合适的行动计划。不要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重要的事上冒险。如果是为了失败而行动,那又是何苦呢?最可怕的事永远是你既不全力去争取成功,又继续投入精力和成本。●注意随机应变。勇敢不是没有恐惧和担心,问题也绝不会忽视你,到头来你仍然要逐一解决,因此,应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做最有利的事。刘江南立足阿尔卡特公司的“非常道”策划阿尔卡特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刘江南刚进公司时,他发现公司里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像机器一样定期把自己的工作和业绩变成表格上的数字,逐级上报直至变成公司的报表。而公司的几个核心人物再根据这些数字,把好的分出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而他来公司快一个月了,“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参加了几次公司的业务会,满篇的专有名词,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甚至怀疑,阿尔卡特是否找错人了。”刘江南认为“在这样的公司里,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曾找到公司总裁,但是“总裁说他很忙,顾不上细想我的事……”刘江南意识到,“自己不是这个专业出身,在这样技术很强的公司里,能有什么作为?”经过思考,刘江南认为“要以非常态的作为使自己进入常态”,就必须策划一件“公司上下都认为不可能的大事”。刘江南的计划就是让中国的国家主席会见公司的最高领导――这是一个“乍看起来有点像铤而走险,但仔细想想实际上是一项风险极小而获利极高的策划”。后来,当CCTV播放中国国家主席接见阿尔卡特公司董事长的新闻时,刘江南一下子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许多人的人生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缺乏主动策划,或者缺乏有效的策划,因此总是被命运和生活所奴役,不能自主人生。缺少策划者多半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为自己而是为现实生活主控的人,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当然,我们也不会知道他能做出什么来。摘自文汇报《开放你的人生》书摘2008.11.20
阅读全文|回复(2)|引用通告|